科研成果
最新动态
  • 首页
  •   >   科研成果
  •   >   最新动态
  •   >   正文
  • 心血管病非高风险人群的风险再评估频率研究

    发布日期:2024-07-19    浏览次数:

    2024年7月16日,CKB项目组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成人心血管病风险筛查间隔:一刀切策略或基于风险类别的策略”(One-size-fits-all versus risk-category-based screening interval strate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中国人群中探索了针对心血管病非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风险再评估的适宜频率方案,为更经济有效地开展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管理和一级预防提供了循证依据。

    对尚无心血管疾病的个体评估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确定高危人群,开启生活方式干预和他汀药物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非高风险人群则需定期再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及时发现新的高危个体。其中关于风险再评估的频率,当前国内外指南的推荐多基于经验和专家共识,缺少直接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支持。

    该研究基于CKB项目中至少有两个时点现场调查数据的2.8万余名研究对象,使用CKB-CVD模型作为风险评估工具,构建Markov模型计算不同风险状态间的转移概率,以低、中风险人群均每隔3年进行一次风险再评估作为参照方案,估算对不同风险类别人群采取不同风险再评估频率的方案,可预防的心血管病事件数量、增加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以及节省的成本。

    结果显示,对于心血管病非高风险人群,多数针对不同风险类别人群采取不同风险再评估频率的方案,比参照方案能够更及时地识别高风险人群,从而通过一级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QALYs。其中,对低风险、中低风险和中高风险人群分别采用间隔6年、3年和2年再评估的频率方案是最佳方案。

    该研究结果支持更精准地开展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管理和一级预防。此外,由于CKB-CVD模型中纳入的所有预测因子均可通过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获得,如果可以将该模型嵌入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中使用,可有利于个性化风险再评估频率方案的开展。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06524001342


    联系方式 / CONTACT US

    邮       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805983

    邮       箱:news@kscdc.net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科技楼(西楼)6层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